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ofo共享单车竞争对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ofo共享单车竞争对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ofo收购捷安特,是战略合作,还是为了“小黄车”的质量?
我不是从事共享经济这方便的工作,所以我只能从我理解的去看待。收购捷安特,主要还是战略方便入手。如果是因为质量不行收购,那没太大意义。又如小米一样,没有自己的加工厂,还是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手机。ofo一样也可以,单车生产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ofo完全可以要求客服根据自己要求生产。收购捷安特,完全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单车产量,快速占领市场。
ofo要收购捷安特,这应该是今年听到过的最大的笑话
首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2017年6月1日晚,有网络消息称,在一场于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ofo投资方之一的滴滴创始人程维提到,自行车生产厂家捷安特有可能会被共享单车品牌ofo收购。
此消息一经放出,在网上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在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吃瓜群众似乎感觉这事已经定了。可问题是,这真的是ofo的官方意思吗?ofo真的有收购捷安特的实力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因为滴滴出行是ofo目前最大的股东,而程维目前也是ofo的董事会成员,所以他的话通常也会被解读成官方的态度。但问题在于,程维真的表达的是这意思吗?我们不妨先看下程维出席会议时的会议记录,程维的原话是:“就像过去半年里发生的自行车共享一样,自行车最大的厂家捷安特有可能会被ofo收购。很难想象,半年时间,你可以不用再买一辆车了,一辆自行车在共享平台一可以被用十次。”
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两个词:“有可能”和“很难想象”。其实读完原话就不难理解,程维想表达的是赞叹共享单车在这半年来的发展速度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甚至都已经到了“很难想象”的地步。至于收购捷安特,“有可能”嘛,耐人寻味,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想象”的一部分,未来,谁能说的好呢?
再看看当事人对此事的回应,ofo表示不予置评,讲道理而言,不予置评其实是最高明的回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你们爱想象就去大胆的想象吧,毕竟无论事情是真是假,最起码都达到了营销的效果。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在“收购事件”的次日,网上便有消息称,ofo的老对手摩拜单车敲定了8亿美元的融资,估值约为30亿美元,而摩拜官方对这个消息同样没有回应,而且这个消息没有后续,回想下“收购事件”,大家其实应该也都懂了,营销嘛。
而捷安特的态度就很明显了,6月2日,捷安特直接发表声明称该消息不属实,为网络谣言。声明全文如下:
郑 重 声 明
2017年06月01日,雷帝网报道了“未来自行车厂家捷安特可能被OFO收购”的信息,嗣后该信息被多家网站转载,现我司就该信息澄清并说明如下:
一、捷安特可能被OFO收购的信息不属实,为网络谣言。
又一个共享单车出事,退押金竟然要先理财,ofo是否还能生存下去呢?
关于最近共享单车ofo退押金困难事件,个人通过亲身经历,总结了几个注意点。
说一下几个要点 1.沟通很重要。我们是占理的,说话要有底气,据理力争。经营不善是企业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既然承诺了随时可退押金,就要履行承诺。 2.注意素质,我们针对的是ofo公司以及退还押金这件事。并不是客服人员。客服人员只是依照规定行事,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不能对客服人员报有过激言语,都是打工的,在自己本份内行事,都不容易。
1.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伪概念经济模式,根本没有可行的盈利点。
2.所有的共享单车背后都是资本的博弈,多轮融资推高估值,先期资本盈利退出,但是迟早要有接盘侠。
3.共享单车目前主要是想做大用户量培养用户习惯,形成依赖性以后再植入盈利,资本进入也是看重大量的用户数。但目前仅依靠骑行公里收费连最基本的调度费都无法覆盖,更不要说大量的车辆损毁维护费用。
5.ofo等众多共享单车企业目前在做的都是做大市场占有量,几乎全亏损状态,资本只会选择用户量最高的几名,现在比拼的就是谁能烧更多的钱把对手挤死,用户量越高后期被并购的估值也越高,钱才不会白烧。
6.总体来说,共享单车的盈利本身就不在单车身上,是通过高用户量抬高估值,获得利润。现在就看谁的钱多。
1、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ofo、摩拜、哈啰等单车的出现,疯狂的扩张在短期内完成,背后是多家资本在竞争。
2、共享经济一直未准确的找到盈利点,具体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3、ofo作为市场的第一或者第二,其资产包含单车、单车投放置换指标、用户、现金流以及品牌效应还有供应商的负债。
4、退押金难,说明ofo出现了财务危机,而此危急在资本寒冬之下更显得残酷。
5、ofo开源节流难,车身广告,开屏广告等盈利模式都在尝试中,但单车的折旧维护成本日益走高。
6、和ppmoney的合作,公告生成是一次合作,其实财务真正到了见底的步骤了,要不然不会对自己的用户下如此黑手。
7、创始人的坚持,不愿丢失控制权,错过了被大厂合并的最佳时机。
8、冬天很冷,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说公司不会倒闭,希望如此吧。
为什么阿里巴巴不希望ofo和摩拜单车合并?
经历了滴滴、美团、58的事情以后,很显然阿里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对于企业之间的合并,更是持有保留态度。尤其在ofo小黄车和摩拜的合并问题上,阿里以马老师、张勇为代表的核心管理层更实际多次表态,滴滴、快的合并是个错误,不会让这样的错误在小黄车和摩拜身上再次发生。
阿里入局共享单车较晚,虽是资方但话语权不够
阿里的投资准则跟腾讯不一样,腾讯是入股、给资源、但不寻求控股,企业还可以独立发展,京东、58、美团、滴滴、搜狗,几乎每一个腾讯系企业都这样,腾讯并不寻求控股。但阿里的投资原则更多的是希望控股,甚至最终形成收购,从而达到吸收相应企业血液融合进阿里生态体系内部,优酷、银泰、恒生、UC、高德等等都是这样,要么控股,要么收购。
然而在共享单车领域,阿里很显然已经不具备足够的话语权,入局太晚,而滴滴作为出行领域的领导者,毫无疑问对于解决最后三公里的共享单车也不会轻易放权,阿里短时间很难成为主导,只能布局不能主导,小黄车创始管理层方面很显然明白这一点。
正是因为如此,阿里系又主导了投资战略定位站摩拜、小黄车还没有完全踏入的三、四线城市,在两大共享单车巨头忙着布局国际战略的时候,阿里系迅速响应投资哈罗单车,更加确信了阿里想要入局共享单车,更想能在这个行业能有足够的话语权,形成对线下支付的生态丰富,支付场景完善。
阿里腾讯共同投资的企业合并后都成了“腾讯系”
滴滴快的、美团点评等等企业合并以后的经验表明,阿里、腾讯共同参与投资的企业,合并以后,基本都离阿里渐行渐远、离腾讯原来越近。即使合并以后曾经阿里投资的主体获得了胜利,比如美团点评,阿里投资了美团,腾讯投资了点评,合并以后美团主导,但王兴选择了腾讯。
战略定位上决定了企业更愿意成为“腾讯系”,首先腾讯投资更多以入股为主,给资源给钱不控股,企业自主权很大,腾讯基本不会干涉投资后企业的战略执行,并且会作为大股东支持。阿里则刚好相反,阿里投资企业更多的是寻求控股、主导甚至收购,需要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让后让这些企业来完善自己的生态布局,绝对的进入到生态融合当中,战略上必须与阿里保持一致,很显然对于创业公司,尤其是创始人具有远大理想的创业公司来说不是最佳选择,毕竟大家都是做企业的,没人愿意被支配。
美团点评、滴滴快的的合并正好说明了这点,阿里控制欲太强。
除此之外,企业资源上,阿里腾讯都那么都给钱给资源,但是腾讯毕竟手握近10亿的用户,而且对于QQ微信来说,日活用户基本能达到用户数的9成,很显然阿里系没有这样的产品,唯一一个平台级入口支付宝,不管在用户总数、用户活跃上跟QQ微信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对于企业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上,阿里相比于腾讯是有巨大软肋的,我们常说互联网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就是用户和流量,这一点上腾讯的价值显现得更明显。
共享单车的局还很大,而且两家行业巨头还没有到可以合并的地步,企业还需要发展,市场还有待于像更加良性的发展。企业合并有好处有坏处,但就笔者的感觉来说,对于任何行业,存在良性竞争一定是更加健康的行业形势。合并以后虽然减少了资源消耗,但对于用户、长期的市场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未必是好处,并且企业合并后能够保持独立不受巨头控制也很重要,初创企业一旦被巨头支配,那么结局一定是悲剧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ofo共享单车竞争对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ofo共享单车竞争对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