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技产品命名法规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科技产品命名法规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宇宙中的星体无数,那命名方式是如何规定的呢?
在古老的时候,只有太阳、月球和数百颗恒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见的行星有名字。但在过去的数百年,天文学上辨认出来的天体数量已经从数百颗增加至数十亿颗,而且每年还不断的在增加中。天文学家需要一套辨识系统,能明确且不含糊的分辨出这些天体,并且同时将最有兴趣的对象命名,指出相关性与特征。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是全球天文学家认可,能为天体命名的主要机构。为了能给予任何天体一个明确的名称,该会建立一个命名系统,能系统化的为各种不同的天体命名与排列顺序。当天体被发现时,经天文学家及各种观测核实后先发给天体一个类别的编号,而对彗星、小行星或者行星的卫星则另设会议通过另外的英文名字作为固有名字,以取代难记的编号。
另外,有几家从事天体命名的私人公司,在他们私有的登记表上将付钱的买家在指定的恒星登记上他们所选择命名的名字。但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都不会承认这些名字有合法的地位。有些网站(特别是自称为天文学家的)会说国际天文联合会是唯一被官方认可为天体命名的机构,但这也是星星命名公司必然反对的。
宇宙中每一个天体都是有着自己的“基因数据库”的,科学家通过调取星球的基础数据库给他们进行分类和命名。这个“基因数据库”的名字叫恒星光谱。什么是恒星光谱,如何依据恒星光谱对天体分类,这样分类又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1894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对恒星光谱作有系统的分类,在安妮·坎农的主持下,整个工作整整持续了40年时间,截止1934年共分析了数十万颗恒星的光谱,共编纂成10册的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扩充星表,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来了现在广泛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
此分类法原本将恒星的光谱分为O、B、A、F、G、K、M、R、S、N等10类型 ,各型之间光谱特征是连续过渡的。每个光谱型又分为10个次型,用数字0~9表示,如B0,B1,…B9。实际上是恒星表面温度逐渐降低的序列。O型星温度最高,约40000K;M型星最低,约3000K。R型与K型相当;N和S型与M型相当。但目前最热的星为O5,最暗的星为M5,即O型只有五小类,M型只有六小类,总计为91小类。
后来美国天文学家W.W.摩根和P.C.基南等又在光谱基础上又增加了光度。光度型分为7级:I——超巨星,Ⅱ——亮巨星,Ⅲ——巨星, Ⅳ——亚巨星,Ⅴ—— 主序星(矮星),Ⅵ——亚矮星,Ⅶ——白矮星。按照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太阳为G2V型星,表明太阳的光谱型是G2,且是一颗主序星(矮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科技产品命名法规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科技产品命名法规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